本帖Z~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18-9-23 16:59 编辑
9)晡时,申时,15-17点,又名日馎时、日馎、日稷、夕食等。 古代汉族人民进餐习惯,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。因此,“晡时”之义即“第二次进餐之时”。 这是古人另一个重要的“饭点”。古人“朝食曰饔,夕食曰飧”。而据考证,秦汉之前,人们并非如现在一般一日三餐,而是一日两餐。古人第一顿饭叫朝食,在“食时”;第二顿饭叫飧(sūn)、也可写为“飱”,即在此晡(bū)时。 申:伸束以成,万物之体皆成也。 太阳偏西了,猴子Z~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。
10)日入,酉时,17-19点,又名日没、日落、日沉、日逝、日晏、日旴、日晦、傍晚等。 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。古时,人们将“日出”和“日入”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。这也正是“日入而息”的“日入”时。 酉:就也,万物成熟。 太阳落山了,鸡在窝前打转,准备栖息。此时正当月出之际,有“太阳金鸡”的传说。 这段时间也是我们现代所理解的黄昏时,但是古时却并不如此,古时的“黄昏”却另有其时。
11)黄昏,戍时,19-21点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、日末、日闇、日堕、日曛、曛黄等。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,天将黑未黑。 《说文》曰:“黄,地之色也。”又说:“昏,日冥也。”夕阳沉没,万物朦胧,天地昏黄,“黄昏”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。 Z~早使用“黄昏”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。他在《离骚》中写道:“昔君与我诚言兮,曰黄昏以为期,羌中道而改路。”其他古代文学作品,如: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”(欧阳修《生查子》) 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 (李商隐 《乐游原》)。 戌:灭也,万物灭尽。 人劳碌一天,闩门准备休息了,狗开始守护门户。
12)人定,亥时,21-23点,又名定昏、夤夜等。 夜已很深,人们停止活动、安歇睡眠的时候。人定也就是人静。 “人定”Z~早见于《后汉书·来歙传》:“臣夜人定后,为何人所贼伤,中臣要害。” 《孔雀东南飞》有“晻晻黄昏后,寂寂人定初”的诗句。 亥:核也,万物收藏,皆坚核也。 夜深人静,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,想要猪养得肥,这时该起身为它添食。
由此可以看出,古人的起居是顺应天时的,太阳升起(卯时,5-7点)就起来劳动,太阳下山(酉时,17-19点)就休息,人定(亥时,21-23点)便睡觉。简而言之,就是早睡早起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