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商拍客

搜索
热门搜索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386|回复: 1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我爱中国传统文化之十一-公案篇16下

[复制链接]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0

主题

0

帖子

0

积分

一段

Rank: 1

积分
0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9-1-13 16:50:47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本帖Z~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19-1-15 07:34 编辑

公案十六:王阳明心学的精髓(下)——龙场一悟格心物

王阳明经历坎坷人生,终于龙场一悟,这位集文学家、军事家、哲学家、修行人于一身,精通“儒释道”三教的伟大人物,究竟了悟了什么呢? 什么才是“知行合一”的真意?一起来了解并学习一个“心地光明”的人生……


在被贬到龙场后,有一天深夜王阳明做了一个梦,梦里好像有个人告诉他:“格物”只格心上的物,物不在外。物在哪里呢?就在你的心中。
      
他在梦中惊而跳起,旁边的随从也被惊醒,看到他自言自语:“我悟到了一个道理,我原来被‘格物’的道理所困惑,现在知道圣人的义理是本性里面俱足的,只要返求于本性便是‘格物’。”
      
讲本性大家可能听不懂,他其实讲的是我们的心。“格物”就是“格心”,心一正,一切都正,万物本来就正,万物哪里需要你格?如果说格万物是了解万物的道理,那是当科学家、当物理学家、当化学家。你可以把火箭发射到太空,把潜艇放到海底Z~深,这都叫“格物”没有错,但是与自家的诚意正心,与你的心性何干呢?如果一个人,他把电脑当作一个物格透了,他可以当超级黑客,他可以犯很大的罪,跟“诚意正心”又有什么关系?是毫无关系的。
      
格物致知”就是为了“诚意正心”做基础的,是你格了物之后会“诚意正心”,会产生良知,会修性、会炼命,那个是跟自己有关而已,跟外面是没有关系的。原来古圣人要正了自己的身心之后,才去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才往外走。但往外走之前要先正你的心,正你的心Z~根本是“格物”,格物是格自己的心性而已。所以朱熹说“格得一草一物”是彻底的错。
      
王阳明的这一梦,好像把之前的症结给打开了,也许您可能会疑惑:“为什么王阳明只做了一个梦就能悟道?这是偶然或是运气?”我们不妨想下:如果有人忽然这样告诉你,你会有什么反应?你能不能打开这个症结?我们不要忘记,其实王阳明在他一悟之前经历了很多的累积、很多的挫败。但他没有放弃,一直在不断地搜罗,不断地去拼凑,这个能量已经集聚很大了,就像蛋壳将破不破,突然点它一下,它就破了。
      
这一梦给王阳明的启示就是:心就是理,之后的学问,就从“格物”是格心的理,变成把心的“非”格掉之后,良知才出现,便“致良知”。“致良知”之后,把它用在举止行为、待人接物上,就叫做“知行合一”。
      
现在听到“知行合一”,我们的理解就是你知道了就要去做到,两个要合一。我们现在对王阳明的了解好像就是这样,老生常谈,这个意义对你来讲并不大。其实这个“知行合一”的“知”是“心上的知”,而非“脑袋的知”,心是个物,物是什么?是气。

比如贪爱心和嫉妒心,读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不要拿别人的东西,别的小朋友做得好的地方我们要为他高兴,向他学习,为什么长大了还有那么多人贪污偷窃?为什么我们读到大学还是会嫉妒?我们的脑袋早就知道这些道理,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?为什么看到女朋友向别的男子笑一下或者说几句话,就有人打架砸酒瓶子?因为嫉妒心升起的时候,良知就不见了,可见脑袋的知不等于心上的知,嫉妒心就是邪知邪见,而良知是正知正见。

比如嗔恨心,为什么我们读到博士还会生气,我们学了那么多的知识,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,为什么还会发怒?我们的头脑知道生气对身体不好,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,为什么我们知道却做不到?因为内心的力量是大脑的四千倍,当嗔恨心升起的时候,我们从小到大学过的所有知识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,我们的良知被嗔恨心蒙蔽了,只有把嗔恨心格除,才能恢复我们的良知。

再比如虚荣心,为什么有人甘愿三餐吃泡面,挤公交就为了省钱买一个名牌包包?是身体重要还是包包重要?我们的脑袋不知道吗?当然知道,为什么脑袋无法正常发挥它的功能?因为我们的良知被虚荣心蒙蔽了,只有把虚荣心格除,才能恢复我们的良知。

贪爱心,嫉妒心,嗔恨心,虚荣心,就是物,就是气,都是气所经营出来的一种感觉。贪是心中一种松,痒,热的感觉,嗔是心中的一种紧和热的感觉,通常加一点动荡,它们都是一股气,一股本无意义的能量,每个人都可以在身中自行检验。
      
心为什么叫做物?心为什么就是一股气?下面我们引用《王阳明传习录》中对于“心就是气”的描述来说明:
      
原文:孟子“性善”是从本原上说。然性善之端,须在气上始见得,若无气亦无可见矣。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即是气。程子谓:“论性不论气,不备;论气不论性,不明。”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,只得如此说。若见得自性明白时,气即是性,性即是气,原无性气之可分也。
      
这段话用现代文来说大意是:孟子提倡“性善”说,“性善”是怎么个善法?一定要那个气出来你才感受得到,如果心离开了气,心是感觉不到任何东西的。恻隐之心、羞恶之心、辞让之心、是非之心就是仁义礼智的心,心就是气,也就是说气即是性,性即是气,气跟性也没得分,心跟气也没得分,气就是阴阳,阴阳的次序就是理。所以理跟气没得分,心跟气没得分,性跟气没得分,命跟气也没得分。离开了气就没办法感觉。
      
例如恻隐之心,我们说于心不忍,是不是内心有一种不忍的感觉?这种感觉是气所经营的;我们非常羞愧的时候,是不是充满了一股能量,让你很难受,甚至脸都红了,那个是不是能量,那个就是气。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0

主题

0

帖子

0

积分

一段

Rank: 1

积分
0
沙发
发表于 2019-2-24 16:18:25 | 只看该作者

1 1

实名信息备案通知

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《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》:要求对社群用户实施真实身份信息备案、定期核验等。现在,需您进行实名备案,备案成功后才可以回复发帖!

点击此处去完成备案

北京玄商拍卖有限公司
客服微信:xuanshang2019
邮箱:service@xuanshang95.com
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海格通信产业园科研楼C209
了解更多
关于我们
支付方式
移动客户端下载
 
手机扫描二维码
玄商客服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