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Z~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19-1-9 21:19 编辑
朱熹是这么说,可是没有人去实践。有些说法是说起来很好听,但其实能不能做才Z~重要。于是王阳明就约了一位姓钱的朋友一起“格物”。格什么物呢?刚好他家房前有一大丛的竹子,两个人就拿了凳子开始格竹子。
“竹子有什么理啊?” “竹子中空,你要很虚心地去学习才能有所得。” “嗯,有理有理”。 “竹子有节,人要有气节,能做事,要合节度,有分寸。有没有理?” “有理有理”。 “竹子还有什么理?” “竹子长竹笋,对不对?” 两个人一搭一唱,就在那边讲竹子有什么细微的理。就这样格到了第三天,他们已经绞尽脑汁地讲完了。他那位姓钱的朋友已经积劳成疾,没有办法再坐在那边了。而王阳明这个人心性光明磊落、正气比较充足,于是王阳明就对他的朋友说“你不好好修身养命,难怪你精气神这么薄弱。你去你去,我来格。”结果格到第七天的时候,王阳明自己也生病了。 这个可好笑了,五十步笑百步,他们俩的结果看起来都是一样的,没有谁比较强。然后王阳明就感叹说:“格得世上的万事万物,一草一木,一切由你全部格完才叫‘格物’的话,我们不要说世上有多少万物,那不只是万字可以形容,我们现在连这么大的竹子都格不出什么来,况且纵使我们想出很多的妙理跟竹子有关,还是跟自己的‘诚意正心’无关。格了竹子跟我自家心性何干呢?我看‘格物’照朱熹这样讲是行不通的,朱熹解错了这个‘格物’。”
大家想下有没有道理?有道理。但是这不简单,因为当时朱熹是国子监,全天下的儒生几乎都是他的学生,谁敢批评他?就像现在,在伊斯兰面前批评穆罕默德,你会怎么样?惨烈可知!直到今天,我们读到的《论语》、《易经》的解释还大都是朱熹的版本,所以谁敢随便批评他?而王阳明他就知道这是错的,这是行不通的,虽然王阳明当时也不知道“格物”是什么。 王阳明理想抱负很多,也很聪明,他参加了一个写诗的社团,每天就沉醉在吟咏之中,久了又觉得乏味。之后又回到京师,看到国家危急,需要军事人才,他就开始学武艺,他的武艺也很强。但这些文章、武艺Z~后都不能满足他。 二十八岁时他考取了进士。他被分到工部“观政”(士子进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官,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,这就是明代进士观政制度),之后转到刑部主事(相当于今日的司法部长),后来身体有点病就告老还乡。他回到浙江之后就在四明山的阳明洞(洞在四明山之阳,所以叫阳明)修筑了间房子,他在那里打坐、钻研道家的秘籍、长视久生之法。不久他就悔悟说,在这里搬弄精神,算什么大志业呢?他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——学做圣贤。 后来他又想干脆出家以摆脱世上的苦恼,可是他上有父亲,下有妻子,下不了这个决心。正在彷徨的时候,有一天他终于悟到,这“儒、释、道”三教里面,恐怕跟人生正道没有违背的就是唾手可得的儒学。大家看这个“儒”字,左边一个人,右边一个需,即人人都需要,一个人生的正道。要做到能跟生活不违背,跟上班不违背,跟公司、跟天下国家不违背,相比道教也很好、佛教也很好,儒学应该已经讲得很完整。他决定从这里面去下手,希望在儒学里面找到做圣贤的办法。 三十五岁时,明武宗刚即位,宦官刘瑾操室弄权,很多大臣直言进谏都被打到监狱里面去了。王阳明义愤填膺,出来主持正义,上书请求皇上特赦这些人。这个事情被刘瑾知道后,王阳明也惨遭诬陷,被杖打了40大板,然后贬到万里以外的贵州龙场做驿丞。 习主席视察贵州时,在贵州大学和学生交流中也谈到了王阳明。他说他很景仰“龙场悟道”的王阳明先生,贵州的文化传人对王阳明先生的学习,更应该有深刻的心得。我们的古代优秀文化值得自豪,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,作为我们的营养,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、知行合一、经世致用。中华文化的精髓就在阳明“心法”里面,“龙场一悟”就是这个“心法”的所在。
从上面的讲话中,我们可以看出习主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推崇,他所提到的“龙场一悟”到底是什么机缘呢?敬请期待下篇~ |